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8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三天不吃见阎王!”

“倾家荡产,支援前线!”

“小推车,吱吱响,先送粮,再运伤,来来回回支前忙!”

“小推车,可不轻,一头搁白面,一头摞炮弹,白面送给解放军,炮弹用来打坏蛋!”

淮海战役打响后,随着作战规模持续扩大,民工支前队伍的任务也在不断加码,由最初的运粮食到后来运弹药、运伤员等。民工们来来往往穿梭于前线,每一项任务都要冒一定的危险,所以杨云林经常教育大家要学会自我保护,他一心想着把大家齐齐整整地带出来,也要把他们平平安安地带回家,把儿子还给父母,把丈夫还给妻子。

在作战部队急行军时,民工支前队伍也跟随部队一同前进。小推车上装的是小米、高粱等粗粮和小麦面、大米等细粮。这是作战部队的口粮,所以要随军前行,就像流动的“粮仓”,便于随时随地埋锅做饭。一旦部队进入阵地开始打仗,支前队就赶快把粮食卸下来,小推车、担架等立马就变成了运送伤员的工具。

为了阻止解放军南下的步伐,敌人出动了不少侦察机和轰炸机。一旦侦察到地面有成群结队的人马在移动,不管是军队还是平民,马上实施狂轰滥炸。

为了保密和安全,支前队伍经常昼伏夜出,抄小道,走夜路。独轮车装上三到四麻袋粮食,行军时就会发出“吱吱”声,几十辆乃至上百辆独轮车走在一起,“吱吱”声形成了合奏,几里外都能听得见。高队长发现这个问题后,命令所有的队员都要在车轴上滴上豆油,尽量保证支前队伍行进途中悄无声息。

云林带领的队员们最喜干硬的道路,最愁雨天路滑泥泞。在晴朗的月明之夜,行走在平坦的小路上,第五中队的老少爷儿们撒开双腿一溜烟地奔跑,上百人的队列没有一点喧哗之声,只有沙沙作响的脚步声。第五中队的独轮车一辆跟着一辆,宛如蜿蜒前行的长龙,一夜之间就能走上百十里。如果碰到阴雨连绵的天气,队员们可就要吃苦头了。小车每前行一步,队员们都要弯腰蹬腿,使出吃奶的力气。脚上的鞋子浸在泥水里,经常拔不出来。有时急着赶路,竟不知道鞋子啥时不见了,走出几丈远后才发现,只得转身回去在一个个泥窝里扒着找鞋子。大部分队员只带一双布鞋,穿着布鞋在泥水里走不上十里八里路,布鞋就会开线。棉线缝制的布鞋一旦脱帮,再想缝上就相当困难。为让布鞋能穿久一点,云林发明了一个方法:晴天时,就用麻绳捆住鞋子,这样走起路来连“沙沙”的脚步声也没有了,大家都称之为“安全草鞋”;遇到雨天,走在最前头的云林干脆就脱掉布鞋,插在裤腰带左右两侧,赤脚赶路,同样没有了“沙沙”声,大家纷纷效仿,戏称为“安全皮鞋”。雨天行军,队员们怕泥泞的道路,更怕的是遇到大坎深沟。一次队伍过一道四十多米长的深沟,一个叫龚三的队员下坡时不慎滑倒在地,脱把的独轮车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哧溜到了沟底,把前面正在弓腰推车的文华撞飞出去五六米,昏迷快半个钟头才苏醒过来,把高队长和云林吓了个半死。独轮车下坡还算容易,上坡就难了,非得三五个人合力将小车抬过去,一辆车折腾半个钟头是常事。过了沟,每个队员顾不上片刻喘息,必须撒丫子奔跑,否则就会掉队,跟不上前面的队伍。

第五中队支前队员们就这样克服千难万险,把成千上万斤的给养运上前线,又把成百上千的伤员运回后方,虽然疲惫不堪,但还算顺利和太平,直到一天出了大事。

这天,高队长领着云林的第五中队正随部队急行军,追赶从新安镇逃往窑湾的敌人。五十多岁的他和大家一样单独推着一辆独轮车,两顿饭没顾上吃了,走在路上摇摇晃晃。他实在太饿了,便拿出随身携带的煎饼准备啃上一口,可体力透支的他手抖动得厉害,送到嘴边的煎饼掉在了地上,沾满了黑乎乎的泥巴。云林看到后,主动掏出自己的煎饼递上去,高队长却笑着说:“你的不好吃,我的蘸了盐豆酱,好吃!”说完,捡起地上的煎饼,用手掸了掸,两三口吞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