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三十三

宣和三年二月底的一天,宋徽宗赵佶颁下一道圣旨,命身居东太乙宫的京师著名道长、号称金门羽客元妙先生的林灵素,于三日后的上午在延福宫会宁殿前祈雨,并命文武百官届时列队前往观之。

这道圣旨下得比较蹊跷。

这一年冬天开封府一带的雨雪虽不说降得非常充足,但干旱迹象是没有的,根本用不着专门祈雨。再说二月底尚属寒气未消、冻土未融之际,就是需要祈雨,也还不是时候。所以那满朝文武闻听这道圣旨,嘴上不说,肚子里都在暗地揣测,在这个所谓的祈雨活动背后,恐怕是有点名堂。

正如众臣所忖,赵佶安排这次祈雨,内里果然是有缘由。说起这个缘由,就要回溯到半年前,也就是宣和二年秋天发生的那场张成潜入镇安坊行刺李师师的事件。从表面上看,那场事件因为始终没有查出结果,渐渐无人提及,似乎已经不了了之。而实际上在赵佶心里,对那件事一直耿耿于怀,不曾丢开,他一直在留意查寻有关张成幕后指使者的线索。

那一夜镇安坊发生行刺案件后,皇上很快便亲临现场并亲自传谕开封府严查此案,那开封府尹哪敢稍有懈怠,立刻就委派干练的捕头组成破案班子,雷厉风行地展开了侦破工作。刺客张成的姓名身份于次日即被查清。但是从他的身上,却找不出任何行刺李师师的动机。

捕快寻查到张成病瘫在床的老母,对其讯问,自然是问不出个子午卯酉来。张成老母猝然受到儿子身亡凶信的打击,又遭到捕快如狼似虎的诘讯,惊痛交集,痰厥血涌,不日间便气竭脉断,撒手人寰。众捕快知道这样禀报上去交不了差,只得另辟蹊径,撒开网去,从张成平素的交往中去查找线索。

老天不负有心人,又经过若干日的忙碌,查得有个唤作于顺的人,是张成的换帖兄弟,与张成感情最密,无话不谈。而且有人曾看到,镇安坊出事的那天傍晚,张成和于顺在一家酒楼里吃过酒。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刺客在行动之前约挚友去喝酒,八成是有要事谈,抓住那个于顺很可能便可找到案件的突破口。众捕快就火速去寻访于顺。可是这一寻访才知道,于顺这个人很不好找。

于顺在汴京没有固定的住房,只是临时租房度日。有时找到一个活计,东家可提供住宿,他便将租用的房子退掉住进雇主家。待这家的活计做完,另外再租住处。所以他的栖身之地变化无常。众捕快好不容易打听到一点消息赶到某处,于顺却早是退掉了该房而去向不明。在偌大的汴京城里寻找这样一个居无定所的游民,真是无异于大海捞针。况且,那于顺是不是已经离开了汴京,也很难说。

于顺这条线索揪不住,别的线索又找不着,众捕快一时陷入一筹莫展之中。

岂料却又柳暗花明。正当众捕快枉自焦灼束手无策之际,事情竟出现了意外的转机。

有一日,负责查案的捕头正与几名弟兄在一家小酒铺里借酒浇愁,酒保将一封信件呈给捕头,道是有人托其转交的。捕头打开缄封,但见一纸薄笺上,潦潦草草地书写着一行草书:今晚戌时紫轩茶社东窗雅座见知名不具。

好一个“知名不具”!众捕快断定,呈书之人定是于顺。而他以如此诡秘的方式约见,必有重要的话要说,这重要的话想必就是案情真相了。众人被这个意外收获刺激得兴奋不已。捕头马上做了布置,命数名捕快扮作市民闲客,天黑前先行潜伏于茶社周围观察监视,他本人带两名捕快都扮作商人,按信笺上的时间前往赴约。

是晚戌时,捕头带人准时到达了紫轩茶社,雅座里却空无一人。捕头听茶社的伙计讲,这雅座确是有人订了。他猜想于顺或许因故耽搁了时间,便与两名捕快坐下等候。但等了将近一个时辰还没见于顺的影子,捕头就感到不对劲,正要命两名捕快到外面去看看,却闻报在附近一条偏僻小巷里发生了命案。

捕头急忙带人赶到现场,见遇害者是个中年男子,尸身倒在一堵断墙下,系遭重物猛击头部而毙命。经找人辨认,此人正是捕快多日寻找未果,又在紫轩茶社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