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四章 爱郎,真乃仙人也

<h3>1</h3>

武则天的感叹不无夸张的成分,虽然狄仁杰的确是才具卓绝之辈,但还没到离开他整个帝国就无法运转的地步。事实证明,离开狄仁杰的武周帝国,不但转,而且转得依然像模像样。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忠诚。狄仁杰的忠诚是为了自己心中那份坚持,说得不好听,是一个旧臣对故国的愚忠。对于武周朝和武则天来说,狄仁杰只是一个随时有可能翻云覆雨的卧底。

什么是卧底?有人说卧底就是取得了对手的信任,在保全自己的基础上伺机除掉对手。而最为高明的卧底,往往是不以除掉对手为目的。最高明的卧底,是去化解对手。

武则天想当皇帝的时候,只是想自己过过瘾。她没有考虑更多,更没有想到当了皇帝之后怎么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是武则天个人无法逆转的。尤其在后期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狄仁杰也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一边是李唐,一边是大周,狄仁杰只能选择其一。在这种情况下,狄仁杰还是准确地捕捉到了武则天心思的变化。他在取得女皇信任的基础上积极进谏,最终成全了还政于李唐的历史伟业。

正如林语堂先生写的《武则天正传》中所言:“他的冷静,他的耐性,他的智慧,他的眼光,都不弱于武后。他正是武后的克星。”克星,不是水火不容,兵戈相见;而是一物降一物,是一种致命的吸引力,是巨大的磁场。

与狄仁杰相比,武则天是单纯的,单纯到信任狄仁杰的一切。武则天当政时,久经江湖的狄仁杰已经慢慢修炼为官场上的“老妖精”。狄仁杰抓住一切机会付诸行动,只是为了心中不熄的理想之火——复辟大唐。

武则天执政以来,许多大臣想要恢复李唐,他们有的当面讽刺,有的公开造反,但最后身首异处,惨淡收场。只有狄仁杰做到了既化解对手,又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这才是真正的政治谋略。

倒下去一个狄仁杰,魏元忠还在,姚崇这时也成为了朝堂上的重臣,当然还有狄仁杰临走之前推荐的张柬之……他们能将狄仁杰的坚持作为自己的坚持吗?一切犹未可知。

从另一方面来说,狄仁杰的离开是官场上的自然减员,也能够腾出位置给那些后来者。官场从来讲究的就是新陈代谢,不然一个人老是占着位置,后来者也会灰心丧气。一代良相狄仁杰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为下一步李唐的顺利接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逝者已逝,该致敬的还是要致敬,该继续的还是要继续。

久视元年(700)十月,即狄仁杰去世后一个月,武则天宣布以正月为十一月,一月为正月,大赦天下。武则天的健康情形很好,可是,她的性情却起了明显的变化。她开始变得暴躁,不再像以前那样忍耐,行事也不如过去那样精密严明。

狄仁杰故世一年后,朝廷中昔日由狄仁杰引进的人以及武则天自行识拔的人,渐渐抱团形成一个以反对张易之兄弟为共识的权力集团。

这群人,是传统地反对一个女人为皇帝的;这群人,也传统地认为皇帝应该是李家的。他们食着周粟,他们受武周王朝的爵位,可他们私底下还是自诩为大唐皇帝的忠良。过去,这一集团的斗争是针对武氏一族人和其他新晋氏族。现在他们改变了斗争方略,希望将武则天身边的核心人物逐一击破,而他们首先要对付的是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

这个集团的领军人物是以肃政中丞入为同平章事的魏元忠,同时结合了凤阁舍人张说、宋璟,侍御史张廷珪,左史刘知几,正谏大夫朱敬则以及充司礼监的高戬。

朝堂之上因为失去重臣而陷入一时的低迷,而在遥远的边塞,武周帝国也迎来了严峻的考验。久视元年(700)七月,吐蕃将领麹莽布支率军对凉州发起进攻,包围了昌松(今甘肃省古浪县一带)。

时任陇右诸军大使的唐休璟率军在洪源谷与吐蕃军展开激烈对战。

开战前,唐休璟看到麹莽布支的军队衣甲鲜明,就对他的部下说:“钦陵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