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7章 两次治水和文明风暴的开端

“奠定华夏政治文明基础范式的过程,就在于大河流域在远古时代的大规模治水。”萧盼盼先给出了一个观点。

这样的观点,对于一些迂腐文人来说是具有颠覆性的,因为他们长期的活在自己的本本主义当中,对社会运作背后的逻辑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不屑于去了解。只知道空谈礼法和附庸风雅。

而对于一些聪慧的文人来说,这样的观点却是极具启发性的,仿佛一瞬间就冲开了他们心中的很多困惑,对于一些古籍中记载的道理产生了更深层的领悟。

“在各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中,洪水都是被不同程度提及和标注的,特别是在西方神话中,洪水更是被定性成了世界级的超级灾难。”萧盼盼说道,“不过对于这样的定性,中外学者大体都是否定的。”

“大洪水究竟是怎样的?”孔子问。

“从各种史料的记述来推断,我国大洪水时代发生的时期,大约不出公元前三千的后期。”萧盼盼想了想,解释道:“当时的先民并没有发明出掘井技术,为了获取水源,所有的部族都只能逐水而居。”

“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雨量稍大,即成灾难。另外,当时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的初期,土地耕种的方式是火耕,生产效率极度低下,一旦发大水淹没的将不止是粮食,衣物,牲畜和各种石制农具,更大的损失在于开垦出来的土地也会被淹没。”

这样的描述,瞬间让无数靠农耕吃饭的百姓感到了不寒而栗。

“还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当时应该不止是水灾,还有极端的气候灾难,并不断的在夏季的酷热和冬季的严寒之间变换。”萧盼盼摊手,“但也正是这些灾难带来的挑战,造就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底色。”

萧盼盼停顿片刻,认真地说道:“在文明的发展中,挑战和应战之间的交互作用,是超乎其他因素的。”

孔子一边思考着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一边翻看着自己弟子找来的各种关于大洪水时期的文献资料。

“从我们这个时代的研究和考证上来说,大洪水的历史记忆大概有一百年之久,经历了尧舜禹三代。而整个治水过程也应该是经历了三个重要人物的传承,才最终完成了这项艰巨无比的任务。”

孔子在竹简上圈出了三个人名,共工,鲧,大禹。

“第一位是共工。”萧盼盼一边查着资料一边说道,“抛开神话和传说的描述,共工在史书里的形象应该是一个叫作穷奇部族的首领,他曾经被推荐为尧的接班人,但被尧拒绝了。”

“后来他又被推荐为治水的负责人,但还是被尧拒绝了,尧将治水的任务交给了工师,不过共工也被指派为了工师的副手。”

“从最后的结果上来看,共工这位副手为第一次治水的失败承担了所有的责任,根源大概是在这次的治水过程中,他完全不听工师的命令,甚至自作主张故而导致了这次治水的完全失败。”

“共工,壅防百川。”孔子一边说,一边从文献里翻出了周灵王时期的记载。

周灵王二十二年,洛阳发大水,灵王下令修筑堤防,太子晋劝阻,说五帝时期共工曾以堤防堵塞水路,遭遇大败。

“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孔子看着文献念道。

而萧盼盼也大致讲述了这个过程,并进一步解读道:

“共工肯定是在自己的部族领地里成功实践过这一方法的,所以他才会坚持推行。但他忽略了实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方法大概只能用在中小型的水灾情况当中。”

萧盼盼顿了顿,“也正是因为共工的失败,可以让我们确定,这场持续百年的洪水规模之大完全超出了当时人的理解,于是才有了后人神话般的解读。”

掌握着更多一手信息的孔子认可了萧盼盼的说法。

“共工失败后,第二次被推举为治水负责人的是鲧,尧依然不想用此人和他的族群,评价他为负命毁族。但当时的四大族群首领,就是所谓的四岳还是强力的推荐了鲧。根源恐怕在于鲧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