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忤合第六

【原文】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译文】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会有相应的计策。然而,事物的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像圆环旋转一样变化无穷,必须反复地去寻找最好的办法,并按事物的发展变化制定相应的措施。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人立身处世,教化民众,扩大影响,显扬名声,就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观察天时,以便抓住有利电动机,权衡利弊,及时实施行动。故而,圣人要比常人早些预知世事变化,并能随变化了的情况调整和改变方针政策。

【原文】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无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忤合之术。

【译文】世上的万事万物没有永远占居高贵地位的,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都是为了自己的君主。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这一方的利益。也就是说,侍奉两个国君,不可能提供使两个国君都满意的计谋,必然是有相合相背的。计谋合于这一方国君的想法,那么就会违背另一位国君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从总的形势方面权衡,然后总揽全局;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于诸侯,就必然要分析这个诸侯国的情况,然后再根据实际来运用;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卿大夫那里,就必然要衡量那块领地的人文地域状况,然后灵活决定对策;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人身上,就必然要对这个人的才能气势考察一番,之后再量才而用。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都是相同的。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待情况掌握准确了以后再施行"忤合"之术。

【原文】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译文】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方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控制各个诸侯,促成"忤合"转化的趋势,然后达成"合"于坚贤君主的目的。过去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动目的还未被世人所知,就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吕尚三次臣服于周文王,三次臣服于殷纣王,其行动目的不未显露于世人,就最后归服了周文王。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主而毫不犹豫。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不能通晓事物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提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可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敏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自己还比不谁。只有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心所欲,既可以前进,也可以后退;既可以合纵,也可以连横。

【注释】忤:相背。

合: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