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6章 顾家

顾鹏举十分后悔,十几年前他对这个孙子寄予厚望,同时却相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难成才”,于是对老二父子的那些不入流的手段并未看在眼里,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跟了自己半辈子的老伙计能背着自己遂了老二的意,在自己眼皮底下算计了顾知舟,把他们祖孙的关系直接一步推进了深渊。

顾鹏举现在还能想起,事发的第二天,顾知舟要和顾家断绝关系,他母亲在那里歇斯底里的哭诉自己的不易和一心为他的慈母心,顾知舟跪在自己面前,请求不再做顾家人,他愿意“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只求不再与顾家扯上关系。

顾鹏举大骇,才意识到自己那套锻炼雏鹰的教育理论是大错特错,所以为了挽回孙子,他出面平息那件事儿。顾知舟却坚定远走海外,一去十五年,直到羽翼丰满,涅盘归来。

这个孩子像极他的曾祖父,顾鹏举自己的父亲。

顾鹏举的父亲顾啸文曾是清朝末年的大商人,与外国银行家有过不少生意往来。生活在沪市法租界的他,深知金融的力量,知道它既能滋养繁荣,又能催生危机。抗日战争使得沪滩陷入混乱,外国银行家纷纷撤离,顾啸文的银行一度陷入困境。然而,他并没有屈服于时局的压力。他坚信,只有国家强大,金融才能真正繁荣。于是,他毅然决定将银行的资金投入到支援抗战中。

后来他悄悄与共产党接触,利用银行的渠道为抗战筹集资金。他亲自参与制定了一项又一项的支援计划,将宝贵的资源送到前线。他的行动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但也得到了共产党的赞许。

抗战胜利后,沪滩的金融秩序逐渐恢复,顾啸文的银行也重新焕发生机。他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他看到了新中国的诞生,看到了人民的欢声笑语的同时,他也看到了新中国百业待兴的局势,可是他已风烛残年,他捧着泛黄的账本,轻轻翻开那页页记录着家族与国家历史的纸张,深沉而坚定的传给唯一的孩子:“鹏举,金融之道在于滋养繁荣,亦在于救国救民。”

于是,在新中国时期,顾鹏举承继父亲遗志将自己的银行用于支援国家建设。他不计个人利益,投身于新中国的金融事业,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筹集资金,支持农业发展,虽然也经历过不尽人意的十来年,但他深知自己的生命已经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他的每一个决策都牵动着越来越多人的命运。

只可惜,自己的两个儿子都不堪大用。长子醉心学术,虽遵照家里的安排联姻了杜家的小女儿,但是夫妻感情却一直不温不火,结婚十来年才生下金孙顾知舟,顾知舟比老二家的长子顾知仁小了整整六岁,等孩子初露头角的时候,顾知仁已经依靠着老二和岳家的帮扶在家族企业里站稳了脚跟。

岁月流转,顾鹏举逐渐老去。可家里的孩子却是“麻袋换草袋——一代 袋不如一代 袋”,长子顾言君和刘家的刘胜坤志趣相投,一个研究脑外,一个研究心外。讽刺的是,顾言君还没研究出什么成果的时候,自己却因为“美尼尔氏综合症”四十多岁就没了。而二儿子,没什么成就中规中矩的成人,老婆自己选的,家世也是门当户对,可是儿女双全后,却放着好日子不过,和陈家三房的寡妇搞到一起,为此家里是隔三差五兵荒马乱,二儿媳妇数十年把捉奸当成了事业在做。

大孙子顾知仁和他父亲一样,通身找不到一个亮点。但是他父亲再浑,倒是没忘给他找个可靠的岳家,付家的实力不错,起初那些年确实对顾知仁助益良多,可是后来,“人心不古”,顾知仁被付家哄着没少干傻事儿,他以为他给了付家,是左手交右手,可实际确是“肉包子打狗”。

小孙子顾知舟身上有他父亲的执拗劲儿,但是胆识和才略却要超他父亲几条街。对杜家不依附不献媚,对自己也是不恭维不讨好。十八岁“吃一堑长一智”之后更是,学会了变通。

就在他以为后继有人,小孙子大有可为之时,家里几个不争气的却生妖作怪的坏事情。

顾鹏举使劲儿闭了闭眼睛,心中充满了感慨。对于顾知舟的心结,他年事已高,真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