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十章 凡尔登:战役展开

<blockquote>

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只需打得再稍微重一点儿,法军就会崩溃。

——匿名法国士兵

</blockquote>

许多人认为,大战之所以如此漫长而且极具破坏性,是因为有一种人类难以理解的超自然的力量在干预,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是很容易找到的。凡尔登战役就是最好的例子,从它的持续时间、损失、残忍、荒谬等方面看,它就是一个微缩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役并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法金汉曾认为德国必须在1916年初发动进攻,他的这种想法也许是正确的,但是他并非必须在凡尔登发动进攻,西线就有其他地点供他选择。如果让鲁登道夫做选择,他肯定会选择东线,而且能提供有说服力的理由。

即使选择进攻凡尔登是正确的,法金汉的战术也会招致大量的质疑。法金汉的战术迫使德军放弃了利用大炮轰击夺取凡尔登防御中心的机会。法军在2月21日中午的时候,已经无力抵抗,德军却给了法军重整旗鼓的时间。

对法国来说,没有固守凡尔登的必要。从整体看,法军的战线在1916年初是很牢固的。历史学家认为,舍弃凡尔登是明智的选择,法军应该退却到南部山区中,迫使德军满足于一个只有符号意义而几乎没有战略价值的胜利。但是命运好像早就注定了。守卫凡尔登的人坚决不愿放弃凡尔登,甚至不愿考虑退却有可能带来的战略优势。所以,一切按照命运的安排进行。

第二天,德军以大炮轰击开始,其震撼程度不亚于2月21日。法军士兵只能躲藏在还能找到的掩体或窟窿中,祈祷不被炮火炸飞或被瓦砾活埋。德军这次是在早晨结束后发动步兵进攻的,人数相当多。他们发现法军阵地被摧毁的程度比前一天下午还要严重,由于进攻提前,所以又多出几小时的进攻时间。

面对这些严酷考验,法军士兵的勇敢令人难以置信。在第一天的战斗中,他们用步枪、机关枪、手榴弹守住阵地;面对德军的新式武器火焰喷射器,他们用枪托和石头回击,法军基本上守住了阵地。此时,法军竟然能想办法在德军的炮击结束前发动小规模反击,不过,这些反击都比较分散,相互的协调性也不好。法军的这些表现,还是要归因于法国的进攻哲学,这种哲学就是要尽可能地发动进攻,尽可能地立刻夺回失去的阵地。如此疯狂的进攻迷惑了德国人,延缓了德军的进攻,但法军却陷入法金汉专门为法军设计的屠杀陷阱。

德军派遣一个师的兵力去考斯林地,要求不惜任何代价消灭坚守在那里的埃米尔·德利扬的残余部队。在第一天的炮击中,估计有8万发炮弹落在那片宽500码(约457米))、长1000码(约915米)的狭小区域上。在第二天的炮击中,又有比第一天还要多出几千发的炮弹尖叫着落下来。德里昂损失了许多士兵,大部分掩体已经不能分辨,德军包围了他。他冷静地焚烧了文件,命令撤退,他在撤退中被枪杀。根据随行人员的说法,子弹击中了他的前额。

第二天结束时,德军再次迫使法军后撤,但德军的胜利算不上奇迹。德军的伤亡符合法金汉的预期:在第一个月的战斗中,两个前锋师一共上报了2000人阵亡或失踪。相反,法军的阵亡人数,在前5天里就超过2.3万人,其中有2万人是“失踪”,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变成俘虏,也可能被炮火掩埋了。防守一方的伤亡比进攻一方伤亡要大得多,这是一个少见的情况,这个情况对西线来说更是极度少见。在前两周里,有五分之三的法军参战士兵伤亡。

第三天,双方士兵的处境都很悲惨,前一天夜里天气非常寒冷,数百名伤员被冻死,尸体散布在战场上,战场随后平静下来。法国士兵继续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坚决不投降或者后撤,从后方来的增援部队到了,增援大炮也到了,法军士兵受到了鼓舞,士气高涨。德军再次进攻,收获不大。局势好像再次滑向过去熟悉的僵持状态。

2月24日,第四天,战况突然发生改变,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