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章 痛改前非

<blockquote>

在1908年和1909年,我们一直处于有利地位。在1912年和1913年,我们仍然有好机会。现在,我们必须取得彻底胜利,否则什么都没有了。

——奥地利陆军大元帅弗朗茨·康拉德

</blockquote>

利奥波德·冯·贝希托尔德(Leopold von Berchtold)与弗朗茨·康拉德(Franz Conrad)是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个人。他俩在奥匈帝国应该如何对付塞尔维亚这个问题上意见一直不合。但是,斐迪南大公遇刺后,他俩之间的分歧消失了,竟然成了合作伙伴。如果你理解了他俩之间的这种变化,就等于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康拉德(世袭贵族出身)有军人的铮铮铁骨,有时甚至是个狂热的军人。他父亲是军官,他从11岁就接受军事训练。1906年,他在54岁的时候成为奥匈帝国的总参谋长。他身材结实魁梧,胡须在嘴角处向上翻起,看上去令人生畏,灰白的头发被修剪成矮树丛状。他是个工作狂,专注于把大杂烩式的奥匈帝国军队转变成一支现代化的高效战争机器。他不断地草拟和颁布新的命令和作战计划,因为他痛苦地感到帝国软弱的军队无法维持帝国在欧洲大国的地位。他坚信唯一能拯救帝国的办法是在巴尔干问题上坚持己见,其中最重要的是阻止塞尔维亚人无休止的颠覆活动,如果有机会,就应该消灭塞尔维亚。他不断地向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请求进攻塞尔维亚,这使得约瑟夫皇帝讨厌他。他甚至多次要求进攻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国。意大利王国是奥匈帝国的官方盟友,已经从奥匈帝国攫取了不少领土,但还觉得不够。1911年,康拉德由于过于好战而被免去总参谋长一职。一年后,巴尔干战争爆发,他的才能和能量找到新的用武之地。官复原职的他表现出一贯的好战作风。在1913这一年,他总共提出了不少于25个针对塞尔维亚的作战建议。

贝希托尔德伯爵与康拉德不同,他来自一个古老的家族,非常富有,有很高深的教养,是个喜欢享乐的贵族。他看上去很优雅,充满安宁的自信,衣领和袖口雪白无瑕,领带夹上镶有钻石。他能讲多种语言:德语、法语、匈牙利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他娶了一位匈牙利女继承人(他拥有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国籍;当被问及国籍归属时,他说自己是维也纳人)。他拥有一个驯马场。他的迷人风度很有名气,曾征服过无数女人。人们普遍认为他性格软弱、懒散、轻佻、不可靠。他早年是驻伦敦和巴黎的外交官,这个工作最适合沉醉于各种享受的贵族青年。1907年,他成为奥匈帝国驻俄国大使。1912年,他50岁,被任命为外交大臣。1912年和1913年,巴尔干半岛爆发危机,塞尔维亚从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手中夺得大片土地,维也纳在这场危机中只是一个旁观者。在这场危机中,人们越发感觉到他是个怯懦、摇摆不定的人。康拉德认为,贝希托尔德在与狡猾的强国搞外交时,缺少保护哈布斯堡利益的勇气,许多人赞同康拉德这个看法。贝希托尔德知道,有许多重要的人物认为他不配做外交大臣,所以他努力修补自己的名声。此时,他愿意接受康拉德一直在鼓吹的理论: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最薄弱,如今已经浪费了许多好机会。他认为,未来几年好机会不多。现在,塞尔维亚变得越来越强大,俄国也慢慢恢复国力,所以,他和康拉德都决心绝不能让下一个好机会从手中滑落。总之,他变得很危险:一个软弱的人假装强硬。在斐迪南大公遇刺仅48小时后,他就呼吁给予“塞尔维亚一个决定性的最后清算”。

1914年前后,奥匈帝国是个衰败之中的二流帝国,拼命想维持自己在诸欧洲强国之间的传统大国地位。在萨拉热窝刺杀发生前的半个世纪,奥匈帝国失去了领导德意志诸邦国的地位,实际上,是被德国最伟大的首相、德意志帝国的创始人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驱赶走的。接着又丧失了包括托斯卡纳(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