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23

蜿蜒起伏、状似神龙的云龙山在瑟瑟秋风中披着斑驳的秋装。

在这座名山的东麓,松柏中掩映着一座闻名遐迩的古刹——兴化寺,这是苏北地区第一大佛教丛林。该寺依北魏大石佛修建而成,灯燃千载,香客不绝。

11月中旬的一天傍晚,一位法号道修的和尚领着两位挑夫来到了云龙山下戒备森严的岗哨前。

“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一个持枪卫兵扯着嗓门大声吆喝,叫住个头高大的挑夫。

“报告长官,俺姓高,叫满仓,吕梁山单林村的。”自称高满仓的汉子放下肩上的扁担,点头哈腰地回答。士兵进行了搜身,还检查了一遍箩筐,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物。

“你呢?”士兵走到另一位挑夫面前。

“俺,俺叫‘黑毛’,和满仓哥是一个村的。”个头偏矮的挑夫答道。

“什么黑毛白毛的,大名叫什么?”

“俺姓石,小名叫‘黑毛’,大名也叫‘黑毛’,就一个名。”

“土包子!”士兵嬉笑一声后,同样对石黑毛检查了一遍,除了满箩筐的山芋干,身上连片纸都没有。

“你从吕梁挑到这里来,几十里的路,路上肯定要去茅房,用什么擦屁股?”站在一旁叼着烟卷的老兵顿起疑惑,瞪大眼睛问道。

“俺,俺,俺拉屎后从来不用纸,用土坷垃,不花一分钱。”石黑毛红着脸说。

“真他妈抠搜,快滚,快滚!”叼着烟卷的老兵吼道。

与两位战战兢兢的挑夫相比,道修和尚与两位值班士兵十分熟悉,盘查中有说有笑,临走时还送给他们两人几斤核桃。

“我说‘光葫芦’,下次再去乡下,弄几斤红枣来,烟抽多了嘴苦,缺点甜味!”老兵接过核桃,笑嘻嘻地对道修和尚说道。

“一定!一定!”道修和尚双手合十,笑着回答。

道修领着两人进了兴化寺。

道修和尚何许人也?兴化寺佛谱中有如下记载——1934年,兴化寺第十一代主持第二次受戒二百六十四人,其中第一〇八位,俗名孟宪军,庚年二十岁,萧县人,父母双亡,早年念过两年私塾,后在萧县竹林寺出家,赐法名安志,法号道修。来到兴化寺后,道修心诚事勤,1937年入事牵头和尚,掌管寺院庙产和寄庄子(外地的庙产) ,定期到乡下收庙租。收到粮食、豆腐、蔬菜等庙租后,他就雇用当地劳力跟随自己将东西挑到兴化寺来。

当天夜里,高满仓和石黑毛留宿在兴化寺。道修和尚对主持说,两个憨厚的挑夫为给寺里送东西,一个不小心崴了脚,脚踝肿得明晃晃的,像发面馒头,另一个挑夫双脚也磨出了豆粒大的水泡,他们称得上庙里的衣食父母,说他们等脚好了再回去,慈悲善良的主持自然同意。

第二天,在兴化寺客栈呆到半晌午的满仓和黑毛实在无聊,便一瘸一拐地在寺内溜达,瞧瞧在单林村里从来没有见过的稀罕景物。

幽静肃穆的兴化寺由大佛殿、三圣殿、藏经楼、祖堂、法堂、方丈室、客堂、斋堂、库房和僧舍组成,气势恢宏,巍然屹立,是徐州城的风水宝地。以往每日前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这些日子徐州城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上香许愿的人少了许多。满仓和黑毛瞧过大雄宝殿和大佛殿后,便来到院内一棵百年松柏下休息。

松柏树下的石凳上已经坐着一位用黑色头巾围着脸的中年妇女。

“两位大兄弟,也来烧香?”中年妇女低声问道。

“对,是来烧香的。”黑毛回答。

“无事不烧香,有事求菩萨。大兄弟,你们烧香求个啥?是求子求福,还是避灾避祸?”中年妇女没有看两人,低着头自顾问道。

“俺,俺是求媳妇的,他呀,一连生了三个女娃,是来求个带把的。”黑毛扭捏地说。

“大嫂,那你呢?”一直没有说话的满仓这时插话问道。

“俺个妇道人家没有大本事,但托菩萨的福儿女双全,不求女不求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