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

1946年6月,抗日战争结束不到一年,尽管美国人在国共双方之间斡旋调停,但蒋介石不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生死对手毛泽东所领导的共产党逐渐做强做大,便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向各中共解放区大举发动进攻,妄想剿灭中共于成长壮大之初。

蒋介石未曾想到,经过一年的厮杀较量,自己的长枪利炮居然不敌毛泽东的“小米加步枪”,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被对手一个接一个地打垮,被迫采取“全面防御”策略。蒋介石使出浑身解数,力图挽回颓势。但事与愿违,短短一年过去,国军的“全面防御”被解放军全面瓦解,战火很快蔓延至国统区。在解放军连续攻城徇地的强大军事压力下,国民党不得不采取所谓的“重点防御”策略,即把主要兵力收缩集结于各重要战略点线,构筑坚强堡垒和工事,意图拥城固守,以待时变。

作为战略要地的徐州,是国共争夺的焦点。1948年6月,蒋介石将“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改组为“徐州剿匪总司令部”。任命刘峙为总司令,杜聿明、李延年、冯治安、刘汝明、韩德勤、孙震等六人为副总司令,李树正为参谋长。改组后的徐州“剿总”下辖七个兵团与三个“绥靖区”,另外,徐州“剿总”还可指挥调动驻扎在南京、蚌埠和徐州等地相当数量的空军。

1948年下半年,情势愈加危急。迫于无奈,蒋介石做出了仅守郑州、济南、徐州三大战略要地的决定。为实现这个军事部署,他采取各种措施补充兵力,重点加强这三地的力量。然而天违人愿,时间进入9月,辽沈战役刚刚打响,济南即被解放军攻破,守军十万余人被歼灭,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也被活捉。济南失守不啻一个晴天霹雳,给了蒋介石当头一棒,“重点防御”计划摇摇欲坠。蒋介石没有死心,他把一切希望寄托于最后一搏,企图依仗固若金汤的徐州—蚌埠防线彻底粉碎毛泽东由此渡江南下的“野心”。

古城徐州,地处江苏、河南、山东和安徽四省交界,是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的枢纽,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流传着“九里山前古战场,儿童拾得旧刀枪”的名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作为首都南京在淮河以北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国民党在徐州周边集结了大量兵力,构筑了坚强的堡垒,准备拼死固守,防止解放军由此向南渡过长江。正因如此,在蒋介石的作战思路中,关键时刻徐州周边的其他城市均可以放弃,但徐州万万不能失守,显然他旨在以此为战略要地,集中力量与解放军决一雌雄。蒋介石决心一下,便将国民党原郑州指挥所取消,改为“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统一指挥郑州—徐州—蚌埠一带的所有机动兵力,准备与解放军在此决一死战。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把即将开始的生死决战命名为“淮海战役”,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则称为“徐蚌会战”。

双方心里都十分清楚,此战不光关乎个人成败,更将决定未来中国的走向,谁都输不起。

济南战役结束后,由军统改组的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已察觉到徐蚌大战在即,局长毛人凤便下令所有人员立即行动起来,对国民党重要军事机构和可能参战的部队实行全天候秘密监控,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严防国军将领投共,二是坚决铲除潜伏于政府和军队内部的中共卧底。毛人凤制定好周密的方案,便向蒋介石进行了禀报,当即得到尚方宝剑:“如此两类人员一经查实,可先斩后奏。”

决战在即,蒋介石密令自己器重的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拟定了“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企图集中徐州国民党部队主力,乘解放军中野和华野东西分离之际,全力歼灭华野一部分主力,以提振日渐颓废的国民党部队的士气。

进入9月,“火炉”南京的天气逐渐凉爽下来,白色云朵在碧空中飘荡,街衢边的法国梧桐也染上了斑驳的色彩。不闻枪炮轰鸣,不见硝烟弥漫,这座即将面临重大变迁的城市,仍保持着阅尽沧桑不形于色的气度,显得静谧安详。

月底的一天,一架飞机犹如撕裂平湖的小船,轰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