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中国总论》的两个版本

美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著作《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是19世纪美国汉学的代表作。20世纪美国汉学权威费正清评价此书说:“它简明细致地描述了中国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方方面面,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部有重要价值的著作。”(《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

<h3>一</h3>

此书之作者卫三畏是美国最早的来华传教士之一。1844年,他已经在中国工作了十一年,按照规定可以休假一次,父亲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更让他急于回国一行,可是他所属的传教差会资金紧张,无法提供费用;幸而卫三畏的老朋友、美国驻广州商人吉登·纳尔慷慨解囊,他建议卫三畏陪伴他经过埃及和欧洲回国,不过他本人由于业务的羁绊直到卫三畏到达美国后才离开广州。为了表示对纳尔的感谢,卫三畏将1848年出版的《中国总论》献给了他。

1844年11月卫三畏独自踏上了归国的旅途。他这次回国不仅为了省亲,也要为他主持的印刷所购买新的中文活字筹措经费。回到美国后,卫三畏四处活动,但资金还是有所短缺。于是卫三畏决定在家乡及其附近地区发表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生活、历史和制度的演讲来挣点钱。此时鸦片战争刚刚打开中国的大门,有识之士对中国兴趣浓厚,卫三畏的演讲大受欢迎。从1845到1846年,卫三畏一共演讲了一百多场,演讲地点也从家乡扩展到周边的一些重要城镇。这一番奔波劳累的意外收获是使他多年积累起来的有关中国的知识系统化了。1846年底卫三畏决定将演讲内容写下来出本书,为此他来到纽约,除了偶尔外出发表一些演讲外,一直专心写作,直到全书完成。这本脱胎于演讲的著作就是《中国总论》。一开始纽约几乎没有出版商愿意接受它,最后好不容易才由威利和帕特南公司(Wiley Putnam)出版印行。

《中国总论》分上下两卷,长达1200多页(上卷590页,下卷614页)。全书分23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卫三畏能够在短短两年内写出这样大部头的著作,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在中国已经生活了十多年,特别是经历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深刻变化,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此外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不断地研究汉语和中国社会文化,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理性认识。我曾在耶鲁大学所藏卫三畏档案中,看到过他的一份书单,其中包括《史记》、《文献通考》、《本草纲目》、《今古奇观》、《大清会典》、《瀛寰志略》等五十多种著作,这些应该只是卫三畏读过的一部分;除了中文书籍,卫三畏阅读和参考的西文书籍也为数不少,这从《中国总论》的注释中可以窥见一斑。

《中国总论》的出版为卫三畏赢得了不小的学术声誉,1848年夏天,纽约州的协和学院授予他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h3>二</h3>

早在独立战争之前就有一些美国人表现出了对中国的兴趣,但他们关于中国的知识完全来自欧洲人的著作。18世纪末中美直接贸易关系建立后,美国商人开始把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美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信息来源。美国出版的最早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出自范罢览(Andrew E.van Braam)之手。范氏出生于荷兰,1758年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往中国,在澳门和广州先后工作了十五年,他早在1777年就表现出对美国的兴趣,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宣告美国正式独立后,他就移居美国并于次年成为美国公民。此后他又重新效力于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出任代理人。1794年他作为荷兰使团的一员前往北京庆祝乾隆登基六十周年。这次特别的经历为他提供了写作素材,1797年他的著作翻译成法文在费城出版,书名是《1794—179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赴中华帝国使团纪实》。但这本书出版以后没有引起太大反响,一则它是法文著作,在美国不容易打开市场,更重要的是就在同一年斯当东爵士出版了他那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