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插曲4:后勤和供应

自有战争以来,它的核心行为——战斗——所用的工具依次由石头、青铜和铁制成;直到仅仅20代人以前,火药才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性质。然而,作战者必须设法到达战场,仗才打得起来;在他们前往战场的途中供给他们食宿军需一直是一大困难,仅次于在战斗中取胜。只有马背上的民族没有这个困难,但纵观历史,他们只占作战者的一小部分。大多数还是要靠两腿走到战场去,靠肩膀扛负他们作战所需要的物品。无论是打进攻战还是防御战,这都严重限制了作战部队的行动范围和耐力。事实上,直到最近,多数陆上作战都是短时间、近距离的。

个中原因很简单。一群人聚在一起打仗,如果需要一天的时间,那他们从日出到日落最起码得吃一顿饭;如果时间超过一天,储粮地又不在附近,打仗的人就得自带粮食。既然除了最原始的战争以外,所有其他的战争活动都包括拖延和运动战术,所以战士除了携带武器之外,还必须带口粮。然而,经验表明,战士平均负重不能超过70磅,这是有现代的实地实验为证的;这70磅中至少有一半是衣服、装备、武器和其他必需品。既然从事作战这种重体力劳动的人每天需要的固体食物至少要3磅,就可以算出,战士在行军中只能携带10—11天的给养,当然,食物还必须不易腐坏。这些数字多少世纪以来基本上保持不变:4世纪的罗马军事理论家韦格蒂乌斯要求“年轻士兵须经常练习负重行军,重量至少要60磅,因为在艰苦的战役中,他们既要背武器,还必须携带口粮”;1916年7月1日参加索姆进攻战的英军士兵为防供给不继,自带了数天的口粮,平均负重66磅;1982年英军的伞兵和海军陆战队在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一度因为没有直升机运输给养,必须身负与自己体重相等的负担“行军跋涉”,结果,尽管他们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特别健壮的战士,但仍然累得筋疲力尽。

当然,士兵可以“就地”解决给养问题,意思是从当地老百姓手中抢粮。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所以直到最近,一有军队开来的风声,哪怕是纪律最好的军队,老百姓也通常会赶快把所有方便携带的食物都藏起来。不过,军队若是组织集市活动,情况就大不一样,农民会蜂拥而至,拿东西来卖;英军统帅威灵顿在西班牙就很注意组织这样的活动,但威灵顿与众不同,他手里有现金。历史上大多数军队都没有钱,只能打白条,如果是在敌方的地盘就干脆明抢。这个办法不是长久之计。即使能找出藏粮的地方,军队也必须分散开来到各处去寻找,这就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无论如何,部队所在地区的粮食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吃光;骑兵的马匹把所在地的草吃光用的时间更短,除非是在大草原(但那里的问题是没有人吃的粮食)。

骑兵的威力在于他们行动迅速,来去如风,大多数骑兵又都是俭省成性的游牧民族,所以只要他们活动在草原区或附近的地方,通常不会发生在一个地方吃光牧草的情形。行军的步兵却没有这么大的行动范围。步兵行军通常最快速度是每天20英里,罗马军团在罗马帝国内部行军是这个速度;1914年,德国第一集团军司令冯·克卢克的部队在对法作战中从蒙斯到马尔讷行军也是一样;按照这个速度,步兵不可能无须偏离行军路线就能找到足够的粮食来满足每日的需求。结果,他们要么得中途停下来去远处寻找粮食,要么就必须随军携带给养。

运输给养需要在离行军路线不远的地方有水路,或是河流或是沿海,不然就需要车辆;古时候用牲口驮,现代时代在地形险峻的地方也使用牲口(1874年,俄国人在征服中亚的希瓦的战争中,用了8800头骆驼为5500名士兵运粮),但牲口绝对比不了车船。许多战役都靠水路运输,著名的例子是1704年英国将领马尔伯勒征战巴伐利亚时,军需物资沿莱茵河顺流而下;但这样的话,供应线就成了战役的关键:如果河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