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一个清澈的人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北宋有四大类书,分别是《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其中《文苑英华》的编者之一就是杨徽之,他负责的是诗歌部分,而他本人的诗也写得很出色。

杨徽之是福建人,他的家族世代尚武,但他父亲杨澄却尚文,成为家乡浦城县的县令。杨徽之非常好学,甚有天赋。同乡的江文蔚擅长写赋,江为擅长写诗,杨徽之就去师事二人,很快就与这两位师父齐名。

赵匡胤通过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薛居正曾经向太祖举荐过杨徽之,认为杨是宰相之才。然而杨徽之在后周时曾经讥诮过赵匡胤,因此他非但没有被擢用,还被贬到了外地。这首七律,就是杨徽之寄给同是被贬在外的友人郑起之作。

寒食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或前两天,由于这一天禁烟火,人们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历史上关于寒食的诗不少,著名的有唐人韩翃的《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氏此作是在讽刺当时的王公权贵,意思大概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相似。杨徽之的这一首诗则抒写郁怀,所述说的内容与韩翃的不一样,但手法是一致的,都很含蓄,体现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之旨。

在寒食节里把杨柳的枝条插在轿顶或者门楣上,这是宋代的风俗,所以此诗的第二句“寂寂山城柳映门”就是当时风会的写照,并不是指家家门前都种有柳树。刘咸炘先生曾经说过:读史要注意两点,一是知道纪事本末,即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二是要观察风气民情的变迁。两者相比,后者难于前者。其实读诗又何尝不需要注意到这两点呢?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在雨雾当中,远处种有长长竹子的寺院,隐约可见,而人又恰好路经落花满地的荒僻村落。身处荒野之人的寂寥心绪,于斯可见。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清明节期间,天气湿冷,质量低劣的水酒,并不能让人谋得一醉;而遥望大地,苍茫无际,远方高楼,可见不可即,萧索为我独享,个中滋味,最是使人断魂。这里的“楼”,是一种寄托,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样,诉说的都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怅惘感。

士大夫得君行道,留在京城、身处权力中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响力,以便在政治上建功立业。是以“山高皇帝远”所带来的好处,对于有志于用世的士大夫们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困顿出诗人,于是我们不难看到,许多传颂千古的诗篇,就产生在诗人的谪宦时期,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等,都是心情低落之作。

如果要从鸡蛋里挑骨头,杨徽之此作亦有瑕疵。末联“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写得并不好,“故山”的“山”字,与第二句“山城”的“山”相同。一般情况下,七律应当避免同字同义,以免意境变狭,除非是着意为之,以营造一种重章迭唱的效果,例如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的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重了“王”字,但这里是同字不同义,所以不妨碍意境的开宕。

杨徽之此诗好就好在浑成,不造作,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情绪表达都非常干净,不拖沓。而杨徽之其人也与这首诗一样,是清澈如水的人物。据《宋史》本传的记载,杨徽之“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疾非道以干进者”,对那些不义而得高位的人,他都厉声斥责,毫不留情。古代士大夫这种清介阳刚之风,在旧籍中开卷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