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月15日

《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来到了4月15日。1980年的这一天,大师萨特去世。1912年的这一天,“泰坦尼克”号沉没。1955年的这一天,麦当劳开了第一家店。

<h3>| 不屑诺奖的萨特 |</h3>

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存在主义在萨特手中发扬光大。存在主义由海德格尔最先提出,但是萨特使其在艺术上获得了大量实践,指引了整个现代艺术发展。萨特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是唯一拒绝领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居里夫妇也曾经拒绝过领诺贝尔奖的奖金,因为觉得奖金违背了科学精神,但是最后没有拒绝领奖。萨特先生是连奖都没要。萨特是典型的艺术家,是“非池中物”的大师,从小就与众不同,一辈子花边新闻无数,跟西蒙娜·波伏娃的爱情也惊世骇俗。他时常语出惊人,他说我不能想象任何人可以给康德或者笛卡儿颁奖,所以我也不能想象任何人可以给我萨特颁奖。所以萨特拒绝领诺贝尔文学奖。其他作家每天做梦都梦见拿诺贝尔奖。还有很多作家炒作自己被提名,而真正的大师根本就不屑于领奖。

我看过萨特写的一部小说叫《占领下的巴黎》。法国被德国人占领了,骄傲的法国人非常生气,然后每天在家磨刀霍霍,恨不得弄一根绳子出去套德国哨兵。可是时间长了,法国人每天跟德国人生活在一起,发现德国人非常有礼貌,非常绅士,给女士开门,在地铁上让座,还特别懂歌剧、懂古典音乐。有一天,一个德国人给这个法国人开门,法国人以传统礼节向德国人微笑表示感谢,然后突然觉得不对,自己竟然向侵略者笑了。回到家里赶紧打开BBC,培养一下仇恨。小说里说,BBC是整天在那儿鼓动所有人继续战争的一个英国地下电台,法国各种游击队都听BBC。这个小说特别有意思,知识分子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于主流大众的见解,《占领下的巴黎》凸显了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观察和思考。

<h3>| 灾难面前看人性 |</h3>

“泰坦尼克”号在1912年的这一天沉没。不管是民用的船,还是杀伤力最大的军舰,英文里都称为“she”,仿佛对船有一种感情,所以用女字旁这个“她”。

“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细节,大家都已经看了无数次。我今天只想说一组数字,证明人性并不像电影里包装的那样美,话语权掌握在这些高贵的绅士手里,绅士们当然永远包装自己,说自己是多么高风亮节。实际上,当时泰坦尼克号头等舱存活率最高,高达63%,319位绅士存活了200人;二等舱的乘客, 269人有117人存活,存活率为43%;三等舱的乘客有699人,只有172人幸存下来,存活率只有25%。当然救生品的数量是按舱位等级高低逐步减少,但是抛开所有客观原因,你可以看到人性并不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美好。

当时船上有一个日本人化装成女人逃生。船上八名华人当中有六位活下来了,有一位还救了很多人,传为美谈。甭管中国人还是白人、绅士还是工人,求生本能都一样。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在“泰坦尼克”号上,妇女存活率确实超过男人。近300年的18起海难,男人总存活率超过女人,可见很多时候并不是像我们头脑里想象的那样,有那么多真善美。

当然西方确实有这个传统,绅士风度也确实多一些。我在中国和美国亲身经历的两次逃生就是明证。唐山大地震时我经历过北京的逃生,那真是一塌糊涂,有个女的瘫在地上,大家竟然都直接踩过去。在美国我经历过一次火灾,当时我住在10楼,大清早六点钟警报开始响,说不要用电梯,要从楼梯走下去。于是我拿了护照和钱包,开始往下跑。结果楼梯上有两个特胖的老太太互相搀扶,把整个楼梯都堵上了。我当时本能地想把她俩稍微扒拉一下,那个时候我65公斤,找一个缝能钻过去就行了。当然我不会把她们两个推倒,我还没有那么坏。可是别人都在那儿慢慢走,而且都是向右靠墙排成一列。美国有一个关于防火的训练,左边的通道留给消防员和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