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月2日

《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来到了1月2日。今天主要跟大家讲几个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第一个是民国政府在这一天正式颁布废除文言文推行白话文的法令;第二个是韩国首都汉城改叫首尔,这也是件很有意思的小事。

<h3>| 废除文言文 |</h3>

1920年1月2日民国政府颁布新法令,废除文言文,使用白话文,也是让这个国家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一步。大家知道,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说我们一直不能进步、一直不能向现代化迈进,就是因为受到儒家文化的束缚。当时在很多知识分子的倡导下,开始推行白话文,甚至有些过激的现象,比如将一切都简化到连白话文都不用了,甚至连汉字都不用了,直接改用字母,大家认为一切的束缚都来自这个方块字。当然,我们最后没有这样执行。但在其他一些国家,在向现代化的转型中,确实也出现了这种现象,比如后来越南就放弃了汉字而改用音标文字。我们还没那么激进,我们改成了白话文。推行白话文之后,一时间出现了千奇百怪的白话文,因为刚开始大家都在探索,所以各式各样的都有,我们现在回头去看那个时期的白话文,有些会显得特别可笑。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发电报时大家还是采用古文,因为电报很贵,按字算钱,所以在那个年代能拟电报的人,都是古文很好的人。当时能写电报的人就相当于现在能写微博的人,因为微博就是要在140字内将整件事情说清楚。我们家到现在还存着一封电报,就是我妈妈在柏林出生时外公外婆从德国发回的电报,就五个字“除夕得一女”,因为越洋的电报特别贵。

我之所以讲这件事情就是想跟大家说,每当你想推行改革的时候,都是有新的想法出现,抱着对新鲜事物的希望和热情,但是在变革过程中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冲突矛盾。比如某些时候古文就是比白话文精练,之乎者也的那些词除外。我们所做的改革,应该是科学的、实用的、贴合实际的,而不是仅仅拿新旧做对比,新的都接受,旧的都剔除,这种改革是过激的。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当时出现了很多新词汇,尤其是跟西方接轨,我们当时并没有那么多现代化的词汇,所以大量的现代化词汇来自于日本,因为他们跟西方接轨得更早,他们率先运用了现代化词汇。当时在日本有很多中国留学生,他们从日本回来后带回了大量日本的现代化词汇,他们当时已经对西方的词汇翻译运用得很成熟,所以被引进来后,很多我们就直接使用了。比如:组织、纪律、革命、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共和、文学、美术、哲学、政治……我们今天说抵制日货,可能说不开日本车了、不用日本电器了还行,但说要是所有都抵制,可能有百分之七十的现代化名词词汇我们都不能用了,因为都是从日本传入的。虽然中日两国在历史上存在很多冲突很多问题,但单从文化上讲,两个国家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有关于白话文,今天只聊了一个小小的侧面。白话文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在胡适等大批留洋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带动下,终于成为法律。有关胡适等那一代伟大的知识分子,我们会等到5月4日那一天或者他们诞辰、逝世时再来更多地聊。

<h3>| “汉城”改名“首尔” |</h3>

2004年的1月2日,韩国政府正式叫停了首都名汉城,改名叫首尔。这也是中韩两国或者是中朝两国,或者叫汉和朝鲜这两个民族,多年来的恩恩怨怨中间的一环。韩国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抵制中国文化,包括他们用了那么多年的汉字,最后变成了拼音文字。他们宁可因此导致很多模糊的歧义,也要减少使用汉字,最后只能是自己名字是用汉字写的。名字现在也要慢慢地改成拼音,改成拼音以后,很多字其实就只发出一个音,就搞不清楚你姓方还是姓王。但是他们为了民族文化的独立,我觉得也无可厚非,因为他们受了太多年我们的影响。之前有很多年是我们的附属国,导致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有太多汉族的东西,包括他们的首都叫汉城。为什么要叫汉城呢?他们听了以后肯定也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