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部 晚上11:00~次日凌晨1:30(美国中部时间) 18

离开30号跑道之后,梅尔·贝克斯菲尔德把车停在了附近的滑行道上。透过车窗,可以看到环美2号的飞行员正抓紧时间把飞机滑向航站楼。飞机现在已经开过了半个机场,上面的灯还看得见,移动得很快。梅尔把无线电调到地面管制的频率上,听到其他航班正停在滑行道和跑道之间的联络道上,让受损的飞机优先通过。受伤的人还在飞机上。2号航班已经接到指令,直接滑向47号登机口,医护人员、救护车以及航空公司的人已经在那里候着了。

梅尔看着那架飞机上的灯光渐渐消失,与远处航站楼里透出来的片片灯光融为一体。

航空港的各种抢险车最终还是没有派上用场,纷纷从跑道区撤离。

塔尼娅和《芝加哥论坛报》的那个记者汤姆林森都在回航站楼的路上。他们和乔·帕特罗尼同坐一辆车,乔把那架墨航707交给了别人,让他把飞机开回机库。

塔尼娅想去47号登机口迎接2号航班下飞机的乘客,那里很有可能需要她。

临走前,她轻声问梅尔:“你还去我家吗?”

“还不太晚的话,”他说,“我想去。”

他看着塔尼娅把一缕散落的红发从脸前拨开。那双清澈的眼睛直视着梅尔,微微一笑。“还不算晚。”

他们说好45分钟后在航站楼的主入口碰头。

汤姆林森想先采访乔·帕特罗尼,然后采访环美2号航班的机组人员。几个小时内,机组人员——当然还有帕特罗尼——一定会成为英雄人物。梅尔心想,比起他就航空港问题和缺陷谈到的那番冗长无味的看法,2号航班历经磨难并最终平安抵达的惊险故事一定更有看头。

或许,事情也不全是这样。梅尔把自己的观点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汤姆林森,他是个有深度,爱动脑的记者,也许他会把这一极为戏剧化的事件和同样重要的长远观点联系起来。

梅尔看到那架墨航707此时正慢慢离开。飞机看上去并没有受损,但肯定会好好冲洗一番,全面仔细检查过后才能重新投入使用,飞往墨西哥南部的阿卡普尔科。

在它陷入泥沼之时停在周围的各种特种车辆此时正跟在飞机身后,相继离开。

梅尔也该走了,他没有理由继续待在这里。他会离开的——也许马上就走,但这是他今晚第二次觉得机场如此寂寞荒凉,与航空业最基本的部分如此接近,不由得让人思绪万千。

梅尔记起,几个小时前,就在这里,他突然有种直觉,预感会发生一系列的事,导致某种可怕的结果。可怕的事的确发生了,算是灾难,不过好在不是大灾大难,虽然航空港设施有限,但这件事跟设施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此次灾难毕竟和航空港有关。反过来,航空港可能会引起彻头彻尾的灾难——因为梅尔已经预见到的那些不足,他一直力争改进这些不足,最终却无功而返。

因为林肯国际航空港越来越落伍了。

梅尔知道,虽然航空港管理良好,有光彩照人的玻璃幕墙和钢架结构,虽然空中交通十分密集,客流量不断刷新纪录,货运量就像尼亚加拉瀑布一样源源不断,在各个方面都会不断扩张,并自诩“全球航空在此交汇”——但它的确越来越落伍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林肯国际航空港之所以会落伍,是因为空中的发展早已大大超出预期。在现代航空业发展的短短60年间,这种变化是十分频繁的。事实证明,专业的预言家又一次错了,喜欢幻想的梦想家是对的。

放眼其他航空港,同样的事也在发生。

全美国,全世界,都是如此。大家谈得更多的是航空业的增长,需求,未来在空中的发展进步,认为最终会把乘客和货物的运输成本降到史上最低,提供更多机会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了解,和平以及自由贸易。但是相比之下,地面上的进步与发展就寥寥可数了。

仅凭一个人的声音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的,但每个有识之士都坚决笃定的声音一定会大有裨益。梅尔想到,过去短短几小